因為一直在供應小孩的所需,小孩真的很難理解媽媽不是生來就是做這種事的吧。
但我覺得供應生活所需還可以,主要是一直要承擔情緒比較累,比較會讓人覺得到底為什麼啊~一早就要聽他們「蛤⋯⋯⋯好無聊⋯⋯為什麼要上課⋯為什麼要這個⋯為什麼要那個⋯⋯我不想要這個⋯不想要那個⋯⋯」反正就是滿滿的「蛤⋯⋯⋯」
我都會想說拜託~覺得「蛤~~為什麼~~~我不要這樣~~~」的人應該是我好嗎🥲
但小孩覺得媽媽生來就是做這種事的。提供生活所需以外,還包括聽他們對世界最多的抱怨。
不能否認小孩的赤子之心很療癒,但赤子之心(不會掩飾、不加扭曲)的純真,換個角度就是不夠社會化的吧?社會化後我們多少都知道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,讓互動的人可以接受,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人理所當然要聽我們毫不掩飾、不加扭曲的煩躁和不滿,但小孩就是還不懂啊~~
至少當對象是媽媽、他們就是特別不懂的。所以他們如果覺得煩躁不滿,連自己這種行為叫做「遷怒」都不一定有充分的意識,就是那樣自然的⋯⋯把氣往媽媽身上撒。
不是沒在教啊(就怕有人覺得妳的孩子不是相處起來很宜人的小天使,就表示妳沒在教),而是這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⋯⋯即使現在教了說了,他們能像成人那樣,給別人一點空間和距離,不把情緒肆意地寫在臉上或宣之於口,就是需要時間+團體生活的經驗的事情⋯⋯
以上,一早一直聽孩子「蛤~」的心情。